黑胶基础入门知识全解密!

八十年代之后的烧友,基本都是cd天下,未玩过黑胶唱片的入门者,所以对黑胶种种传闻感觉新奇,甚至听说似是而非的玩法,是因为一些老烧更讲得神秘,非不给入门解密,而且有个别人更搞得唯我独尊,专门愚弄入门者。

黑胶基础入门,分成几部份,包括黑胶发声原理,唱盘工作方式,唱臂种类,唱头种类及接线规格,唱头放大器和前级,调校唱臂和唱头基础。


黑胶发声原理:黑胶唱片,是纯物理发声,发声时是靠唱针磨擦唱片的片纹而发声,唱片片纹在唱片内成45度,一边左一边左,唱针就磨擦这些片纹而发声,所以当夜静时,你留心细聴唱头行走,你会聴到片纹磨擦的丝丝沙沙细声,发声的同时,唱针亦同时引起振动,唱针这些振动,就引发唱头内的线圈产生微小的交流信号,唱头放大器就负责把这些微小信号放大再交入前后级推动喇叭。而所有唱盘电源供应,都只是供应唱盘的马达行走转盘,唱头是绝不用电,甚至可以理解唱头是因应片纹振动的发电装置。唱片上的片纹,基于物理特性,高音的片纹要求很细很浅,相反低音要求片纹又粗又深,所以当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立体声密纹唱片时(LP---LongPlay意思就是长时间播唱,即密纹唱片),为了要平衡粗纹和细纹的差距及加密片纹,于是便把高音提升并降低低音电平,提升高音和降低音后,片纹的高低音粗幼就相差不大,就可以录入长时间片纹,到回放时,用提升低音电平降低高音电平的曲线放大器,便能重现原来片纹的声音。这种提升又下降的曲线,早年各大唱片公司并不统一,更多达十多种,常见亦有数种,后来在五六十年代,就陆续统一成常用的一种,就是RIAA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ecordingIndustryAssociationofAmerica,所以唱头放大器又叫均衡放大器或RIAA放大器,就是因为这放大器是包含RIAA曲线均衡。

唱头种类及接线规格:历史上,唱头发明过很多种,除了常见的MM动磁头,MC动圈头外,还有动鈇,酒石酸,石英,压电,鈇针,竹针等等多不胜数,但现代立体声唱头约只在1958年左右才出现。甚么叫现代唱头?这是指在五十年代开始,由RIAA美国录音工业协会RecordingIndustryAssociationofAmerica所订定出的近代立体声LP唱片规格,**个能重现这规格的唱头,是由美国SHURE在1958所生产的M3D唱头,当然,那是动磁头。到1964年,美国的SHURE才发明V15系列唱头,V15意思,就是针尖和唱片动作时角度成15度,SHURE通过种种不同测试,得出15度针尖可以对唱片做成最小损害及得出**的拾音能力。针尖和唱片角度,其实没有统一,刻片模时刻头的角度,世界各大唱片公司都没有统一,但大部份都在15度至20度之内,这角度其实可以通过唱臂调校修正,但15度使用最多。那有没有具体唱片公司是不同角度,有,英国DECCA,据知是20度。现代唱头发展至今,就只保留MM动磁头及MC动圈头这二大类,但在这结构上,也有分立体声及单声道唱头,亦有为78转SP唱片而生产粗一点针尖的SP唱头,但都离不开MM及MC的结构,所以LP黑胶入门,主要就讲这二种唱头。

MM动磁唱头:顾名思义,动磁就是活动磁石的意思,唱片转动时带动唱针振动,唱针振动活动了针杆,针杆尾部安装一棵小磁石,于是唱针振动亦同时振动小磁石,而发声线圈绕着鈇芯受磁石振动干扰,因而感应出交流电信号而发声,这就是动磁唱头的原理,由于线圈及鈇芯固定在唱头内,所以线圈可绕较多而不受唱针活动重量限制,因此动磁唱头输出较大,约有1.5至4mv,而且唱针和线圈是分离的二个个体,所以动磁唱头多数设计是唱针和线圈可以分开,以便唱针损耗后可以除便更换。动磁唱头由于是用磁石振动,令线圈受感应而发声,很多人认为这是间接发声,所以声音不如动圈的直接发声,但其实良好设计的动磁唱头,声音还非常可取,尤其回放大型交响乐,JAZZ音乐等,动磁唱头更是一绝。

唱盘工作方式:世界所有唱盘,工作时只要有恒定的转速就成,转速是常用的331/3及45转,78转是供少见的SP唱片使用,引动唱盘的转动方法,就只有三种,就是轮动,带动及直驱,所有唱盘的转动,都不离这三种。

1.轮动

是一种古老的传动方法,轮动已有百年历史,基本上爱迪生留声机时代,已经有轮动装置,轮动的原理就是由马达轴心转动大细轮芯,再带动一个中介轮,中介轮再带动转盘,改变转速时,就用一机械装置,改变中介轮在大细轮芯的位置,由于轮芯大细直径改变,所以转速也改变。轮动好处是简单,起动及稳速也快,但坏处就是轮动时,转盘也易因中介轮而传动了马达的振动,所以很多时轮动唱盘会有一点隆隆声,做好并不容易,而且中介轮多数是用胶制造,长年工作下胶轮会损坏变型,但轮动唱盘很多时因为有良好的中频韵味而令烧友喜欢,而且世界上较昂贵的唱盘,都是轮动。转动唱盘的代表作有Garrard加纳德,早年的Thorens多能士等。

2.带动

带动传动,是一种最易做又简单的传动,基本世界上DIY的唱盘,多数是带动,带动工作时就是马达转动轴芯,再由轴芯连结皮带带动转盘,改变转速时,可以改变安装在马达轴心上大细轮芯的位置,也可以改变马达转速,带动亦可以分内带动,即马达皮带和小转盘在大转盘内,和外带动,即马达皮带和转盘(即唱盘)安装在外面二大类。带动好处是简单易做,但起动及稳速不及轮动快,坏处就是皮带会因时间而慢慢变长,所以高级良好的带动会再带动多一个飞轮,以稳定转速及调节皮带长度。带动唱盘的代表作很多,例如Linn莲,Thorens多能士,Micro美歌,ClearAudio等。

3.直驱

直驱唱盘是很后期设计,大约在七十年代,流行在七十年代未至八十年代,直驱意思就是由马达直接驱动唱盘,即马达的转速等于唱盘转速,马达就直接安装在唱盘下,连轴驱动唱盘,所以直驱的技术难度是三种驱动的最高,大家也就明白为甚么要到唱盘最后期(也就是技术最成熟)才流行。直驱要刻复的难度很多,**要马达低速大力距而且更要恒速但又可以变速,第二马达振动及噪音要极低,第三转盘要做好磁屏蔽,防止马达磁力干扰唱头,基于以上条件,直驱要完全DIY,基本不可能,日本有资深DIY玩家也只能DIY直驱的转速控制电子部份,以求控速更精准。直驱好处是快起动快稳速及停止也快,是三种动作中最快的,所以直驱深受当代专业唱盘用家,如广播电台,的士高等喜欢,坏处是结构复杂,一旦损坏不易维修,而且很多人说直驱唱盘声音较淡味(我自己认为未必)直驱基本上是日本天下,以National乐声(现在用Panasonic)最有名,但Denon天龙,Kenwood建伍也有生产。

唱盘除了转动的方式外,唱盘的防振,也分因为二大类,即弹簧防振---所谓(软盘)及低重心防振---所谓(硬盘)二者结构和声音分别很大。

1.弹簧防振

最普通常用的唱盘防振方便,即唱盘底座用弹簧撑起(或吊起)转盘板和臂板,那安装在底座的马达振动,就不会传到转盘板和臂板上,从而减少马达对唱头的影响,这种防振方法常用在带动唱盘上,但结构上**转盘板和臂板同是一体,否则一旦有些微振动下唱头就会转盘不同歩,从而大幅降低防振效果,甚至引起更大问题。使用这方法防振的唱盘很多,出色的如LinnLP-12,ThorensTD-320,TD-520等。

2.低重心防振

说穿了低重心防振即是没有做防振,只是利用低而重的重心去支持合理重量的转盘和固定的臂板,当有外来振动时,振动会被重量大的唱盘底座吸收,而由于底座比转盘重,所以振动不容易传递上转盘,这防振方法,日本的Mirco就用得很出色,其高级的唱盘,无一不用此法,在现代**的唱盘设计中,很多都是用这种方法,如ClearAudio就是例子,ClearAudio的老板(设计师)甚至发表过一个测试振动方法去印证这种低重心防振的好处,他们试验时,先用一片锯成唱片型状的镜子,放在唱盘转盘上开机转动,然后用一点激光射向镜子,激光反射后放大光点,就发现光点仍然保持一点不动,但同样测试用在弹簧吊撑的软盘防振上,激光点是会有微微移动,说明了转盘转动时,转动的能量会令防振带来一点点活动。

总结防振,硬盘和软盘各有用家,而这二种防振都可以用在三种转动方法上,声音上,硬盘声音较仔细,细致多,线条分明,软盘声音人声厚,韵味佳,感情丰富。

唱臂种类,唱臂简单而言,就只有圆弧循迹和直线循迹二大类,这二类由于结构不同,工作方式和效果也大大不同。

1.圆弧循迹

就是最简单历史最长久的唱臂,此种结构已经超过百年历史,由爱迪生留声机年代就有这种唱臂,任何点支持,刀支持等S型臂,J型臂及I型臂都是这类,圆弧循迹,基于划弧的原理,无论如何设计,外弧内弧都有角度误差,这误差理论上唱臂越长越小,所以12吋长唱臂比9吋长唱臂贵,近年也有DIY玩家,自做30多吋长唱臂,但无论如何循迹都有误差,这误差主要是由于唱片片模的刻造,无论用Neumann、Decca或Ortofon的机器,都是直线循迹,所以回放也应该直线循迹,才能达到理想。那主流简单的圆弧循迹,如何去修正这循迹误差?在40年代,有一个叫H.G.Baerwald先生提出了Overhang(超距)和OffsetAngle(补偿角)去修正这循迹误差。圆弧循迹唱臂出名的有很多,如Ortofon,SME,SAEC等等。

2.直线循迹

由于有最接近刻片的工作方式,所以直线循迹唱臂一直是音响设计师的理想,但直线循迹唱臂,要到近代才能做出来,约在七十年代,HarmanKardon**家依刻片机的马达带动原理,做出**台用马达带动的直线循迹唱臂的唱盘,自此,日本各大厂也大量生产这类用马达带动的直线循迹唱臂,但当然,这类产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走入高级唱臂的殿堂。直到八十年代中,**家搞出不用马达动力的直线循迹唱臂就是美国ET(EminentTechnology)公司的ET1唱臂,是用气浮设计,基本上现在所有气浮设计唱臂,都源自这支唱臂,但气浮设计有供应气压大细令声音不同,气口塞等等问题,于是后来就有完全机械的直线循迹唱臂,**家搞出就是美国Souther(后来卖给德国Clearaudio),使用打磨得非常平滑的石英棒做直线循迹导轨,利用小滑车支持唱针行在唱片上的动力就可以正常行走作直线循迹,是一种最理想的设计,但最初Souther的唱臂是有一支撑点在转盘中轴上,会被转盘工作时的振动影响,后来这设计被Clearaudio改良了。

MC动圈唱头:动圈唱头就是活动音圈的意思,一如动磁头的针尖及针杆结构,但只是唱针尾不是安装磁石,而是安装线圈,而针杆活动带动线圈,磁石就固定在线圈左右,针杆带动线圈而受磁石感应线圈出交流电信号而发声,这就是动圈的原理,由于针杆的动能很小,线圈也只能用很经很细线圈,所以线圈感应交流电信号很小,约只有动磁头的十份一,即0.15至0.4mv左右,由于输出很细,所以动圈头而在传统唱头放大上再加入放大器,即前前级放大器或升压变压器。由于线圈是连结在唱针尾,所以即使唱针损坏后亦不能独立拆下唱针更换,一般要运回生产厂商才能更换,这亦是动圈唱头不便之处,动圈唱头由于发声线圈是直接感受振动而发声,所以很多人认为动圈唱头声音较动磁唱头好,但本人多年试听心得,动圈唱头是好,但只好在一些小品个唱,及小型几件乐器的室内乐这等唱片上,一旦回放JAZZ音乐,大型交响乐,动圈唱头在动态上比不上动磁唱头,动圈唱头只能在小品独唱,人声定位,高频空气感上取胜。

总结:动磁及动圈唱头各有所长,所以顶烧玩家很多都在同一唱盘上安装二支唱臂,分别安装动磁及动圈唱头,以回放不同唱片之用,甚至有更加多一支臂及安装单声道唱头,用来玩古老的单声道唱片。

唱头接线规格:唱头输出,多数是四条接线头,但也有三线头即共地方式接法,现代的多数是四条接线,分别是白,篮,绿,红四色,白和红就和一般信号接线一样,分别是L左(白)R右(红),而篮色就是白色L左的地,绿色就是红色R右的地,信号就只接好这四条线,而在唱臂或连接唱机外壳屏蔽层,还有一条地线用做屏蔽,接不好这些线会引起很大噪音,而动圈唱头由于输出细,要再加接放大器或升压变压器,接线更要仔细。

唱头放大器和前级:由于唱头只是用唱片片纹振动唱针发声,输出很小,以MM动磁头因例,**也不超过5mv,所以唱头放大器,标准放大倍数为100倍(即40db),而MC动圈唱头更细近十倍,所以还要在这放大器上加上升压变压器或再加入一个10倍放大,亦即前前级放大器。在九十年代前,唱片还大行其道时,标准一台前级是包含唱头放大部份在内,这部份可供标准MM动磁唱头接入,在九十年代后,由于唱片式微,那时开始,前级就开始没有这唱头放大部份,只保留线路输入10倍的放大部份,即所谓cd前级,所以年青烧友,很多不知唱头要再加放大器,以为和cd一样。由于收录制造唱片时,是加有RIAA均衡曲线,所以所有标准的唱头放大器,都要加有反RIAA均衡曲线,所以唱头放大器又叫RIAA放大器,不论唱头放大器是用胆还是用石,都要加入这RIAA曲线,才能做成唱头放大器,由于RIAA回放时,是要提升低频20db而同时降低高频20db,这样在电路结构上,就做就出二大类电路结构,即常见的NF回输型和少见的CR衰减型。在胆机大行其道的六七十年代中,世界公认的三大前级电路,其唱头放大部份就有二台使用NF回输型而有一台使用CR衰减型,它们包括有美国的Marantz7(马兰士7)和McIntoshC22(麦景图C22)是用NF回输型,而英国的Quad22(国都22)是用CR衰减型,它们之间,声音有着微妙的分别,不能讲那个好那个不好,只是合不合适,一般上NF回输型中频较厚韵味佳,但声音并不细致而且速度慢,这类放大器合用在人声独唱,小型室乐,而CR衰减型则频阔较阔,二端伸展足,声音细致又速度快,但中频薄而韵味较少,这类放大合适在大型交响乐。在近代石机年代,基于石机电路结构,唱头放大基本都是NF回输型为主而少有单CR型,有使用CR型都只是NF加上CR型为主,而原子粒IC等技术高速化进步,原子粒IC结构的唱头放大器已经完全取代胆结构的唱头放大器。

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领取礼品。欢迎注册后申请作者认证,免费获得作者主页。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影音立场。

阅读90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