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音响器材,烧友之间免不了要谈论下各自器材的听感,也可能到对方的家里去实地欣赏一番器材的音效如何,有时,若对于对方的某件器材感兴趣,稍微认真点的烧友便会拿上自己的器材到对方家里去对比试音,时髦的叫法为“PK”,也有对决、比拼或打擂台的含义。说起PK,不妨先来关联一下类似情形的拳击比赛,是想说明这类比赛是有不少限定条件的,如重量级别、拳击的类型,业余或职业的级别,相同的性别等等,还有一个要点是,会有裁判长来公布比赛结果,而且这个结果是比赛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如果没有裁判长以及双方对结果分数的认同,比赛便失去了意义。同样,两件器材之间要进行PK,也应该设置一些对比的条件,如果缺乏限定条件。那么之后的评价结果会缺乏可信度。这里面的包含着不少的因素,下面做些简单分析。
1、房间因素
我们都明白,一个特定的听音空间即使给予平直的声波频响曲线,然而房间呈现出来的出来不会也是平直的频响曲线,而是高低不平的充满坑洼凹凸的频响曲线,这就是房间本身的频响特性,此时房间像是个大音箱。通常,低音由于波长比较长,而且较难衰减,所以影响要比高中音大些,比方说某个偏小的房间,其房间的低音共振频率在偏高的80Hz,那么,如果PK的是两对大箱子,低音下限中一对箱子可以达到60Hz,另一对则可以达到50Hz,那么在这个偏小的房间里,是很难体验到两者的低音差异的,为何?因为很容易被80Hz的主峰频率淹没掉。如此,在低音的表现上就会有错觉,以为两者的低音还原差不多。而如果是用书架箱来播放,也可能将这个80Hz的低音闹的满房间都是,即使再加入落地箱来PK也显示不出真实的低音差异,因此,想要PK的合理些,就应该尽可能在大的听音房间里面对比,并且房间的谐振频率应该小于器材的低音下限,只是,这类房间不仅少见而且还必须花费不小的代价来做声学处理,烧友很少会遇到,所以,在不理想的房间里进行PK会较难得到合理的结论,也因此,如果在别人的房间里面听到的低音效果后再拿到自家不同大小的房间来欣赏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听感。
2、器材因素
许多烧友常常会选择不同类型的器材来PK,比如是拿胆机来PK石机、拿小箱子来PK大箱子、拿功率不同的功放来PK、须知,如此条件不一的PK,只会引发各人因喜好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评价,因此,器材之间要PK,应该事先限定好对比的条件和对比的“关键词”,比如将同样大小尺寸的低音单元的音箱来PK低音的还原特性,外围条件则是音源和功放必须具备较低频的音频信息和较充沛的功放输出,如此可以比较出两种单元的差别;若要比较功放的输出功率,外围条件应该含有相同的输出功率,并且同样是胆机或石机,而且后端的音箱必须与功放的输出功率大小有对应的关系,如果是对比大功率的功放而使用小喇叭的音箱来播放,结论便不会正确;总之有了限定条件,PK也就有了可比性,也就值得谈论音效的差别了。
3、价格因素
按理说器材PK时,也应该在相同的价格条件下进行,只是价格内含的变数太多,因为器材的销售价格中会含有诸如零件价格、加工费用、代理费用、运输费用、广告费用和营业利润等多项内容,所以高价的输给低价的也完全有可能,因此器材之间PK时可以不多顾及价格因素而只关注音效本身。有些不同器材之间原本的内部电路相似且音效也相近,只是制造产地不同而会产生较大价格变化,因此可以选择这类有相似内在因素却价格不一样价格的器材来PK。而有些烧友,是想通过相近价格的不同器材来比较进而有助于做出选择,那么可以选择此类PK,因为有时相同价格的两件器材,一件器材将大部分费用花费在了外观和广告上面,而另一件器材则把大部分的费用用在了声音调整上,这种价格相近的PK也会有些意义,可以PK出性价比的因素,也会察觉出较大的音效差别。另外还有个因素是器材的知名度因素:有知名度的器材与不知所闻的器材之间来PK ,多半是在做无用功,这是因为知名度很高的器材用户一般较难认同无名器材的, PK的意义不大。
4、其它因素
如果再将PK 限定条件细化些,则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音效评价。如果试音时某人是坐在“皇帝位”的位置上聆听的,那么下一位试音者也应该依然在该皇帝位上试音,因为在房间的不同位置上听到的频响曲线是不同的;两台器材摆放时,不可以采用上下叠放的方式来试音,因为压在下方的器材是上下受到“压迫”的,而摆在上方的器材顶部是“自由”空间的,两者的音色表现的外部条件就不同了,以前曾经试验过两台同一牌号、型号的CD机,结果音效有差别,原来就是因为上下叠放的缘故,待依次放在同样的平面上,音效就相同了;另外,试音碟片的不同也对音效评价有影响,应该尽可能选择信息量多的、频响宽的、音色准确度较高的碟片来试音,如果试音碟信息本身只是“粗线条”的,那么对于具备细腻还原特性的器材就是不公允的,因为无法体现其优点。
5、个人口味及评价标准的因素
其实在器材PK时,这些因素才是更重要的因素,会造成PK后的音效评价出现很大差异而使得PK变得没有意义。比方说,两台器材中的一台音效中出现了较强的低音能量,那么此时该如何评价呢?通常,大多数烧友都会更在意低音量感的大小,一般总会评价量感多的器材才是好器材,而事实上,评价低音时会涉及到低音的“质地”和低音的“量感”者两个概念,对于喜欢“量”的烧友而言,可以大呼过瘾,而讲究“质”的烧友则会认为这不过是入门初级烧友的标准。就如同了解一个人,仅仅从外表上观看由多少身高和重量是不够的,而细心地观察下其举手投足、言语谈吐才是更加关键的信息。事实上低音的“质感”才能真正显示低音的品质信息,不是指低音的强度,通常包括有:速度感,是指对于音源信息的跟随能力,细节成分:是指当一个快速变化的低音节奏到来时,其细小强度差别的表现能力,低频下潜程度:是指器材可以达到的低音下限程度。可见,如果各人手里拿的衡量低音的“尺度”不一样,口味也不一样,PK后结论自然会不一样。也就不能真正表达器材的内在水平。
只是,在评价音效时,烧友会真正拿着带客观性的标准来衡量音效是很少见的,因为评判标准自身就难以获取和建立,也不是花些钱就可以买到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又如何去说服别人呢?如此,评价PK后的音效时就只剩下多半是以各人的口味喜好为主了,既然是以口味为主,那么有相似口味的烧友就谈得拢,也会有相似的评价话语,口味不同的烧友则会感到“话不投机”,也没有乐趣了,如果对于PK 的结论双方都没有达成共识,都是各说各的,那么这类PK是没有意义的。
当评论PK后的音效时,应该如何评价和判断才算比较合理呢?我感觉应该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该音效正确与否,只是,要判断正确与否是很难的,因为不同的烧友常常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又多以主观喜好为主,从这一点上讲,PK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再假设,PK的双方都能够正确地对器材做出了相近的评论话语,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到第二步了,来各自表述自己更喜欢哪件器材,因为即使某件器材的还原是正确的,但不一定烧友都会喜欢。我感觉只有经历这两步才算完成了PK的过程。
有些烧友,并非是想搞真正意义上的PK,而是想通过PK 进而获取不同的器材的差别信息,那么这种意义上的PK 将其改称为增长学识则更为恰当,权作玩玩而已,不必过于较真。对于PK 出现的诸多不同也不必立马判定出哪个正确哪个是错误,就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一定要把青菜与萝卜比出个是非曲直来纯属枉然。另外,由于PK常常会得不到多方面具有共识性的结论,那么就烧友自身而言,合理的配置思路还是必须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形来配置,在自己的发烧小天地里面来尽可能地配置出满意的器材来,这才是正道,而不是将很多精力花费的PK上面。
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领取礼品。欢迎注册后申请作者认证,免费获得作者主页。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爱影音立场。
爱影音陶街微店正式上线,原厂正品,抄底价格全部包邮等你来淘!点击下方原文链接一键购买↓